瑞典“奧登”號破冰船2019年7月18日搭載一組科學家,投入為期18天的“西北航道”探險項目,調查認為所致氣候變化對北極的影響。新消息顯示,科學家鑽取了北極冰芯,在冰芯封存物中發現了微塑料。
不得不說,水具有流動性這個特點,在汙染擴散方麵真的不是個好消息。尤其是江河連通、海底相連,就連世界海域的兩極都不能偏安一隅。關於海洋環境汙染問題,環保在線曾多次探討過,包括其危害,治理的行動等。
但是顯然,海洋汙染情況仍然不容樂觀。近年來,我國也表現了對海洋汙染問題的高度重視,通過各種政策標準和專項行動,致力於保護海洋環境,和諧發展“藍色經濟”。為此,生態環境部還首次發布《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》。
公報顯示,2018年入海河流水質狀況不容樂觀,近岸局部海域汙染依然嚴重。一份專門針對海洋環境質量統計的報告,再次給海洋汙染治理敲響了警鍾。當然,這也讓人們更全麵地認識到了海洋環境質量。
比如,2018年近岸海域主要超標要素是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;遼寧、山東和福建近岸海域水質良好;重度富營養化海域主要集中在遼東灣、渤海灣、長江口等近岸海域;海水浴場優良天數占比74.8%;194條入海河流水質狀況總體為輕度汙染;汙水排放總量達到了86億噸以上;微塑料垃圾成本包括聚丙烯、聚乙烯等。
診對病,抓準藥,海洋汙染治理也不例外。8月16日,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管理條例(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)》在中國政府法治信息網公開征求意見,在海洋油汙染防治領域又邁出了重要一步。好文推送:重金屬廢水處理與循環利用技術
目前,社會上有一種觀點表示,海洋環境保護不僅需要政府施壓,也需要公眾施壓。即,以公眾關注度為跳板,公眾監督為渠道,倒逼海洋汙染治理不能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”。實際上,這也符合我國生態環境治理的其中一個原則——聚焦民眾關心的突出矛盾,以民眾滿意度為環境治理成效的衡量標尺。
提高環境數據透明度,就是鼓勵公眾參與和監督的有效方式。很多人應該也注意到,一些場所擺放的顯眼數據電子牌。不說“裝樹聯”要求下的垃圾焚燒發電廠,就說很多旅遊景區也會如此做,用來顯示空氣質量、水質、濕度、溫度等即時數據。
做好海洋汙染防治工作刻不容緩,方法得當是關鍵。無論是全麵推行灣長製、灘長製,還是對入海排汙口進行拉網式排查,或者公開海洋環境監測數據接收公民監督,海上岸上齊發力,治理保護一把抓,才能讓海洋早日脫離塑料之苦。